关西新围,位于关西镇关西村,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1827年),系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后人为与其居老围区别,故称之为“新围”。
关西新围是最具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围屋,围屋墙体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墙上有许多炮孔和梅花枪眼,整个防御系统极为严密。围屋主体建筑有大小房屋124间,分为下厅、前厅、中厅、上厅,集家、祠、堡三大功能为一体,围内现存有祠堂1座,祠堂内分布14座天井,围外存有5口水塘,4个禾坪。
1992年关西新围列为龙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以关西新围为代表的赣南围屋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建造年代:清
开基姓氏:徐
设计布局:国字形,4座炮楼
测量规模:占地14800平方米,围长83米,围宽92米,围高9米
围屋朝向:围门南向,祠堂厅厦东向
西昌围,位于关西镇关西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关西新围创建人徐名均(俗称“徐老四”)的祖居地,是其祖辈、父辈及其兄弟们逐渐建起来的一座不规则形围屋,位于关西新围的东北部,故又名“老围”。
西昌围是赣南围屋中不规则型围屋的代表,以祠堂为中心,主体为二层砖木结构,周围共建有6幢厅堂和一幢烧香祈福的观音厅,各厅互不相连,因山就势,自成一体,各具特色。西昌围保存了明代建筑的结构特点,窗扇、门页、门柱、天花上的彩绘雕刻十分精美,堪称精品。
西昌围2008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8年西昌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明末清初
开基姓氏:徐
设计布局:不规则形,3座炮楼
测量规模:占地7569平方米,围高7.5米
围屋朝向:乾门东南向,坤门西南向,祖祠堂东南向
福和围,位于关西镇关西村,始建于始建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60 年前后),系徐氏第十六世徐绍禧所建,徐绍禧字福山,号蔼和,因其乐善好施,村民在其字号中各取一字,故名福和围。
福和围平面呈正方形,设有正门和后门。二层还有走马廊,以正门为界,左右两侧为内走马,前后为外走马,地面四周檐阶相连。祠堂为三进式,其斗拱、雀替、楼梁、雕刻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福和围集家、祠、堡为一体,讲究通风、采光、排水、保温、防潮、抗震和防水,是一座设计精湛、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
2020年被赣州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清
开基姓氏:徐
设计布局:回字形,2座炮楼
测量规模:占地1521平方米,围长39米,围宽39米,围高8米
围屋朝向:围门与祠堂厅厦均为南向
鹏皋围,位于关西镇关西村,始建于清咸丰初年(公元1860 年左右),系徐名钧旁系宗亲二哥徐名培所建,徐名培号为“鹏皋”,故名鹏皋围。
鹏皋围为两层土木结构,两边还保存有两座完整的三层炮楼,外墙顶层设有火炮眼,到顶为青砖砌成。整幢围屋有祠堂大门和左、右两座边门进出,围屋以祖祠堂为中心,里面街巷分明,前后三进,左右是厢房,还专门开辟了一块210多平方米的门前坪。整栋围屋依势而建,采光、通风排水等生活功能良好,为客家典型的中轴对称结构型围屋。
2020年被赣州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清
开基姓氏:徐
设计布局:口字形,2座炮楼
测量规模:占地2060平方米,围长51.5米,围宽40米,围高7米
围屋朝向:围门与祠堂厅厦均为东南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