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市客家围屋数字博物馆

岭头围
上河背围
耀三围
村头围
岭头围

岭头围,位于汶龙镇江夏村,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系黄姓开基建造。

岭头围占地18亩,正中为一进二厅祖祠,围内存有祖祠一座,祠堂内分布一口天井,围内主体建筑8栋错落有致分布。

建造年代:清

开基姓氏:黄

设计布局:围龙形,4座炮楼

测量规模:占地4500平方米,围长45米,围宽100米,围高8米    

围屋朝向:围门与祠堂厅厦均为东北向

上河背围

上河背围,位于汶龙镇上庄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系曾芬华开基建造,因原居住地隔着汶溪河,故称上河背围。

围屋属二层石砌建筑,四角设三层炮楼。围内建有二进式土木结构祠厅,祠厅门口有圆形水井一口,围内民宅多为二层土建式建筑,上五下五共29间房。

建造年代:清

开基姓氏:曾

设计布局:口字形,4座炮楼

测量规模:占地1920平方米,围长48米,围宽40米,围高7米    

围屋朝向:围门与祠堂厅厦均为西向

耀三围

耀三围,位于汶龙镇石莲村,始建于民国四年(1915),由王成耀、王鼎耀、王昌耀兄弟叔侄共同建成,围名因共同建围的成耀、鼎耀、昌耀兄弟叔侄各有一个“耀”字,故名。

围高三层,各间房屋楼上楼下相通,对角四边设炮楼守角,炮楼边角用马条石砌成,枪眼可向地下直射,整座围屋高大坚固,造型优美,具有完善的防守体系,以前围门分三层,栅栏、钢板、铁门、木门,代表“口”字形围屋的高水准,是研究清末民初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宝贵载体,在建筑上具有多方面的借鉴利用价值。

2006年被列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民国

开基姓氏:王

设计布局:口字形,4座炮楼

测量规模:占地1672平方米,围长44米,围宽38米,围高9米    

围屋朝向:围门与祠堂厅厦均为东向

村头围

村头围,位于汶龙镇新圩,始建于清朝初期,由罗坝蔡氏崇二公后裔迁居于此出资修建,村头围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居于村头,故人们习称为村头围。

围屋呈上九下九布局,中间为围门和祠堂,两边横屋各4间,相互对称,共计26间房屋。四周檐街道用河卵石砌成。分三层:一层粮食库、弹药库、书房、练武房、仓库、厕所,二、三层除厅堂外,为走马楼。设有多间卧室,环绕着

四周最具地方特色,四个炮角楼都有上下楼梯,作角用红条石构建。四周设有枪眼,特别是左前方炮角采用了麻石、红条石砌成的挑式炮楼,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一块。四角有哨所、射击口,防御功能坚固实用。

2012年被龙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赣州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清

开基姓氏:蔡

设计布局:口字形,4座炮楼

测量规模:占地1056平方米,围长32米,围宽33米,围高9米    

围屋朝向:围门与祠堂厅厦均为东南向

32届世客会
 
 
 
 
倒计时
08
23
59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