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城”长记 二维码
![]() 龙南“城”长记 潘 平 司马光说:“欲问古城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一个洛阳,可以道尽天下兴衰史。河洛是客家人的根,但始终远了一点,也高大上了一点,聊聊我们自己的龙南城更接地气些。 每当走进龙南老城,踏过下豆行的石板路,凝视下西门的古城墙,遇见下南门古城门,感觉时光凝固,历史浮现在眼前,墙垛上的野草和墙砖上的青苔,伴着陈旧的老屋和斑驳的古城墙一起,仿佛在诉说,这座千年古城的兴衰变迁。 ▲下南门城楼 爱一座城,如爱一个人。你想了解她的前世今生,你想知道她的历史过往,你愿欣赏她现在的美。 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看看龙南城的前世今生。 龙南古城墙的沿革和变迁 龙南于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建县,因县城位于百丈龙滩和龙头山之南而得名。建县伊始,恰逢乱世,国柞短促,政局动荡,彼时龙南县城仅是个简易开敞的圩场,并无城郭庇护,在纷繁动荡中度过了两百余年,直至南宋,举国经济重心南移,龙南社会渐入安定,时运日盛,自隆兴元年(1163年)筑土为城,城垣初见。从此龙南城墙屡建、屡毁又屡次复修复建。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城墙经历朝代更迭、兵事民变、自然灾害,与志书、演义上写的城池一样,或被攻破、或有倒塌、或易新主。城墙和龙南一起历经世事变迁,在变迁中成长,在变迁中壮大,见证沧海桑田。 ▲明嘉靖龙南县图 ![]() 1.宋隆兴元年(1163年),县令段秀实征民工筑土为城,城高1丈,周长350丈。东北滨河,西南浚濠,濠长420丈,阔1丈,深半之。东西南北各建一门。(宋代的一丈约现在的3米,城高3米,周长约1050米,规模大约等同现在的龙翔广场,这是龙南城最初的样子)。 2.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广东的民变攻破了县城,城池被毁。 3. 明洪武十八年,广东的周三官、谢仕真民变攻破县城,次年平定。 4.明正统十四年,湖广的蔡妙光民变攻破县城,后平定。 5. 明成化元年(1465年),民变攻掠县治。知县谢泽征百姓烧青砖筑城墙,城墙高1.5丈,厚1.2丈,长420丈。同时建可射箭和瞭望的垛墙750个,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建城楼1座。旧塞北门城楼称“望江楼”。龙南城池的砖墙始于此时。 6.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本地石门杨九龙纠合福建武平刘昂的民变入城大掠。 7. 明弘治元年(1488年),福建的民变攻破了县城,后来县税课司郭萃组织修复。另加建铺舍和石闸增加防御。 8. 明正德七年(1512年),本地徐允富起事发生民变,赣州府通判徐珪增筑城垣,城墙在原基础上增高了四分之一。 9.明正德九年(1514年),东门楼倒塌。知县李聪重建。不久南门也焚于火灾。 10.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春雨中城墙倒塌20余丈。都御史王守仁、赣州知府邢珣布置县推官危寿组织重修。 11.明嘉靖三年(1524年),县主簿苏珪再修。 12.明嘉靖九年(1530年),春夏雨季,城墙倒塌过半。同年六月局部修复。(现下西门、下南门城台仍有大量铭文青砖,砖上阴刻“嘉靖九年六月龙南县城砖记”等文字)。 ▲明嘉靖九年砖刻 13.明嘉靖十年(1531年),都御史陶谐命赣州同知伍佐修复,之后城墙仍在持续残损倒塌。 14.明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王继孝重加修治,城墙加长加高加厚,周长有四里有二百武(约今2440米),城墙加高加三尺。并起名东门为朝阳门,南门为来薰门,西门为镇安门(旧名敌楼)。北为县治所在。对护城河和石闸也进行了强化。 15.明崇祯九年(1636年),都御史潘曾纮巡抚南赣,命署县谭心学拓宽城池,扩城垣近千丈、围六百余、高二丈有奇,垛墙由原来的750个增为989个,并建城门6座,东称拱翠门,东北称朝阳门,南称昭华门,正南称向明门,西称上西门,西北称镇安门。望江楼因宽城拆毁。其时绅士许明佐、钟应问倡众任理,生员王道隆、谢赐礼捐助银各二百二十两,耆民谢赐福、胡嘉恩乐输银各一百两。南赣巡抚给匾旌奖。其余生员谢赐廪、谢赐冠,义民徐先万、余熊等量力助筑,多寡不一。 16.明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卓震组织增高城垣,比旧城墙加高四分之一,6座城楼也同时加高。 ▲清龙南县城全图 17.清顺治三年(1646),因地方有民变,知县吕应夏组织疏浚城濠,于昭华门外右濠浚深五尺,广四之,横过一百数十丈直达西河。 18.清顺治五年(1648年),广东的民变攻破县城,盘踞县城6个多月,6座城门楼俱毁。 19.清顺治七年(1650年),知县贾程谊修葺6座城门。 20.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大水,城塌,南门楼橹倾,知县郑世逢复修。 21.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大水,城多圮。知县徐上复修。上西门更名西成门;北门仍塞,将护龙台更名镇龙台。 22.1912年2月,废除县衙署,改设县公署。 23.1922年5月,北伐军右路军纵队攻克龙南,原驻军陈光远部溃逃。8月北伐军撤离。北洋军省防第十二师步兵第二十三旅高凤桂部约1连兵力进驻龙南,后北洋军河南陆军、滇军等先后驻防。 24.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五师攻克龙南,北洋军溃逃。 ▲光绪二十二年龙南县疆域图 25.1932年7月,南雄水口战役后的红军分散整顿,红一军团撤至信丰、龙南修整。红四军第十一师从信丰崇仙、江口及虔南社迳、陂头、龙下向龙南进发。16日,红军先遣队经桃江锁口、水西,通过石路桥,分别从下西门、下东门进城。遇国民党民团阻击,47名红军战士伤亡,击毙民团23人,俘百余人,于上午九时攻克龙南县城。红四军第十一师在县城、水西、渡江、程龙、临江、南亨、里仁、杨坊等地驻防修整,为时10天。7月26日,红军根据上级指示,撤离龙南。8月,国民党军复驻龙南县城,粤军第二军军长香翰屏拆城东内墙,辟为城基马路(即后来的中山街),县内豪绅改“启文门”为“翰屏门”,后改“中山门”。 26.1945年6月14日,日军侵入龙南。6月28日,日军撤离龙南。当年夏,洪水淹没全城,滨河地带房屋财产损失严重。 27.1949年8月19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民团四十八军一四三师四二九团解放龙南。 ![]() ![]() ▲下南门城楼 留住城市的“脉”,就留住城市的“魂” 从1958年开始,陆续拆除中山门至下西门的一段城墙,仅留下龙南师范学校后面的一小段。“文革”期间,改“中山门”为“红卫门”,不久也被拆除。到了1977年,桃江桥头至原林垦局一段城墙辟成公路。1980年,桃江桥头至西门城墙建成居民住宅。 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龙南古城墙虽斑驳陆离却古朴厚重。所幸,各界古城保护的自觉愈加强烈,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提上了议事日程,部分修复正逐步推进,古城墙还将陪伴大家更多时光。 如今,龙南古城楼保留一处,即下南门城楼。保留古城门三处,即下南门(向明门)、下西门和下豆行门(朝阳门),以及城墙若干。 下南门城楼 下南门城楼(又名向明门)建于明崇祯九年,于清顺治五年毁于战乱,清顺治七年重建,是龙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具有明代穿梁木架构二层城楼。下南门城楼占地116平方米,建筑面积274.24平方米。分下部城台及上部城楼,拱形城门,内空高约4米,宽2米余,城墙高8米,进深7米。城墙上建造木结构城楼高约8米,歇山重檐屋顶,四角飞檐翘起,中部架空亭阁。2014年文物部门会同当地居委会进行了局部修复,2022年文物部门筹资进行了全面修复。2020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下南门城楼 下西门 下西门即镇安门,位于古县城的西北方位。拱形城门,门洞保存完好,墙体斑驳,无墙砖脱落。 ▲下西门城门 下豆行门 下豆行门即朝阳门,位于古县城的东北方位。拱形城门,比下南门、下西门略小。门洞临渥江,保存完好。 ▲下豆行门 古城墙 古城墙遗址大约三段:一是桃江桥头至下西门城墙,长约195米,城墙上为居民住宅;二是桃江桥头至原林业局段,城墙约125米,已辟为公路,路边遗存较多明清墙砖;三是下豆行走到尽头,保留有50多米的古城墙,城墙上建有民居。 ▲桃江桥头至下西门城墙 ▲桃江桥头至原林业局段城墙遗址 ▲下豆行巷尾城墙遗址 古城楼和古城墙作为一座城市的重要历史标志和实物载体,它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演进,是城市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城市的“脉”。 它们跨越数百年的时空,经历无数的风吹雨打与刀光剑影,能够留存下来的,都是珍贵的文物,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留住它们才留住了“魂”。 蔚蓝的天,金黄的稻,又是一年丰收季。但四季轮回,时光荏苒,寂寥的古城一定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和有缘的知音,或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铭牌、或是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盛况,或是在老城人居环境的整治中,展露出千年的沧桑、百年的色彩、数代的情怀,在太平盛世、惠风和畅的新时代,展现魅力城市的风采。 ![]() ![]()
文章分类:
新闻
|